长征娱乐资讯

福帅:战绩平平为何被授予元帅夸他“老实厚道”

  相比于彭德怀和,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战绩,大部分战功上都是在的基础上取胜的。建国后被授予“元帅”军衔,位列“十大元帅”第九位,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位开国元勋的故事。

  一生战功无数,从没有受过一次伤,被称为“福帅”,建国后又担任国防科技主席,是十大元帅中寿命最长的的元帅。

  1899,出生于四川江津县,1920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,1923年3月加入中国。1924年前往苏联东方大学、红军学校学习。回国后,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。建国后,又担任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。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。

  童年时期,家里条件很普通,六岁就开始上私塾。十一岁的时候,正式进入学堂读书。在校期间,他勤奋刻苦,聪明好学,1917通过优秀的成绩考入江津县立中学。

  五四运动时期,也加入了学生爱国斗争,遭到了反动派的追捕,后为了躲避危险,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,1919年,心怀救国大志的只身前往法国求学,并积极投身到旅法。

  在异国他乡求学期间,常常对同窗好友说:“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,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。”每当听到国家民族大事的时候,总是感慨陈词,忧国忧民的思想溢于言表,常常把他的感想写在书上,他的老师曾夸赞他资赋不凡,终非池中之物。

  在国外的五年里,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由当初的“实业救国论”转变为一个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职业革命者。

  后来转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,接着又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。1925年,在接到中国的调命后,与同期中国班的同学们一起回国,他与上篇文章里的陈乔年同属一批。

  回国后,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,负责领导政治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,并讲授社会发展史、政治工作等课程。1926年3月20日,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禁烟,断绝广东内外交通,并驱逐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员,以此手段破坏国共合作,夺取革命领导权。

  面对蒋介石这一卑劣行为,坚决主张对蒋介石进行反击。“中山舰事件”之后,被辞去黄埔军校教官职位,调往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任特派员。之后他又协同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开展革命工作,为北伐做基础。

  1926年,北伐战争顺利展开,任军委特派员、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,后在中共中央军事部参与向北伐军中派遣中共党员等工作。

  1927年4月12日,蒋介石为了满足自己军事独裁的野心,大肆屠杀中国员。接到调令,被派遣到上海,同周恩来处理善后工作。

  同年7月,被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书记,赴九江准备组织武装起义。8月1日,他又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,但由于潮汕战斗的失败,转战前往香港。

  1928年,秘密潜回广州,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和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,开始领导广州起义。但由于起义军在战场上接连受挫,和叶挺商议后,果断决定撤退。

  广州起义失败后,在总结经验教训时,明白了军事技术人才的重要性。他指出:以后每个党员都应该学习军事技术,并须注意培养一批军事技术人才。由此可以看出在军事上的卓越远见。

  1931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,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、红一军团政委,参与指挥红军第四、五次反“围剿”和长征。

  1934年,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。蒋介石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。为了掩护中央纵队、军委纵队撤离,率部先后突破第一、第二道封锁线,并在危急形势下,力排众议,率部抢占九峰山,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,从而保障了中央纵队左翼的安全。

  红军线的消息传到蒋介石的耳中,令蒋介石坐立不安。于是调遣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的军阀部队,对红军围追堵截。但由于内部的矛盾和布局不周,、率部在湘江之滨与敌人殊死拼杀。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,中央红军终于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。

  遵义会议后,确立了军事思想、政治思想的领导地位,中国开始走向成熟。和在的领导下,四渡赤水,巧渡金沙江,彻底摆脱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。接下来,和一起,率部穿过大凉山彝族区,组织突击队强渡大渡河。

  红军长征的胜利,彻底粉碎了的险恶企图,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,为后面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。

  抗日战争爆发后,出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、政委,参与指挥了抗战爆发以来第一个大胜利——平型关战斗,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,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“恐日病”和抗日“亡国论”,鼓舞了我军战士必胜的信心。

  1942年,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,人口减少,武器匮乏。兵行险招,提出“向敌人之敌后挺进”的斗争方针,深入敌营,扩大游击区,夺取日伪军力量薄弱的据点,扭转了晋察冀边区的困难局面。

  之后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,开辟了我党最大的敌后的根据地——晋察冀抗日根据地,并指挥领导百团大战。这一战役给华北日军带来重大打击,减轻了日军对战场上的压力,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,是一场具有全国性的战略意义的伟大战役。

  抗日战争期间,有一些国际友人前来晋察冀边区参观视察。其中,最出名的是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和印度医生柯棣华。分别于1938年和1940年会见过这两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。

  柯棣华在晋察冀根据地加入了中国。白求恩一直帮助中国人民反抗日军,并救治了无数革命战士,他们都为中国民族的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,他们崇高的形象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。

  解放战争时期,还参与指挥了正太、石家庄等战役。并出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一职,参与指挥平津战役。

  1955年,中央举行授勋嘉奖,被授予元帅军衔。1956年后,他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,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,中国副主席等多个要职,是中共第七至十二届中央委员、第八、第十一、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。

  新中国成立以后,百废待兴。为了改善这一局面,奉命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国家科委主任、国防科技委主任。负责主管国防科技事业发展,特别是“两弹一星”,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,他是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奠基者和拓荒者。

  上个世纪60年代,国内各行各业刚刚起步,经济发展十分困难。中苏两党在形态上产生分歧,中共主张对美强硬,赫鲁晓夫对美主张缓和。在谈判未果的情况下,苏联单方面撕毁条约,撤走在华专家,停止援助重要图文资料。

  在这种大背景下,国防尖端项目停滞不前,面临“下马”的局面,顶住压力,坚决主张继续发展研究“两弹”项目。他提出“自力更生为主,争取外援为辅”的方针,成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针。

  他强调,科学家的事交给科学家去办,专业领域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去办,大大激发了参与研制“两弹一星”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和潜能,使我国的导弹、、氢弹很快试验成功。

  在研究导弹试验现场,经常不顾自己的安危,抱病前往核试验基地,现场主持验收。正是聂老的这种不怕牺牲、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,两弹项目才得以研制成功,这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军事实力,开始跻身于世界核大国行列,并开始向“世界强国”迈进。

  的一生,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谋出路,他在新中国的成立,国防科技,军队方面,航天事业都做出了卓越贡献。他一生清正廉洁,生活朴素,从来没有向党伸过手,一直保持着员艰苦朴素的本色。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。

  我们要学习的精神,严格要求自己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守住底线,抵挡诱惑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